“神秘的古墓”“精致的國寶”《探索·發現》朝陽文化《國寶檔案》《國家寶藏》《如果文物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許多文物考古相關節目的流行,讓公眾對文物、考古十分感興趣,甚至有些青少年因此對古代文化、古代遺跡遺物產生好奇,從而有了一個考古文博夢。
現實生活當中,真正可能將這一夢想變為現實的是考古文博類專業的學生們。
大家也許會很好奇,
他們在學校中都學習些什么課程呢?
考古文博類專業的畢業生們都去干什么了呢?
他們未來都會成為考古學家或文物專家嗎?
真正的考古文博類專業又是怎樣的呢?
考古文博學生都學什么
隨著人們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文物博物館事業也在不斷發展,各地博物館數量連續增長,各地文保機構逐步完善,全國設置考古文博類專業的高校逐年增多。
目前開設考古文博類專業的高校已經超過了50所,有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博物館學、文化遺產、文物保護等專業可供選擇,一般來說都屬于文科類專業,但文物保護需要一定理科基礎,會招收一些理科生。
對于此類專業來說,招生規模較小,本科班級每年一般招收人數在15-40人,碩士招收人數在10-50人,博士招收人數每年不超過20人。
考古文博類專業本科設置的課程多為基礎性課程,目的在于引領學生了解學科概況,掌握初步技能。
考古學專業的本科課程主要有五類:
一是基礎導論知識,如考古學導論、考古學史、田野考古學導論等;
二是歷史階段考古科目,如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漢考古、魏晉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遼金西夏考古等;
三是專門考古科目,如陶瓷考古、環境考古、動物考古、體質人類學等;
四是一些歷史科目,如中國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古文字學等;
五是一些技能性課程:如田野考古實習(一般在大三進行,時長不少于三個月),考古器物繪圖等。根據學校地域和學科發展情況的不同,各個學??赡苓€會有一些特色科目。
博物館學專業的本科科目設置主要有博物館和文物專業知識兩類,博物館相關科目有博物館學概論、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館藏品管理、博物館經營管理、博物館教育學;文物相關科目有文物學基礎理論、文物與考古技術、文化遺產管理與法規、各類文物的鑒定專題課程、文物保護基礎、文化人類學,另外還要學習一些相關學科的知識,如考古學、古文字學、古代工藝美術、民俗學的一些基礎課程,各個學校設置的科目不盡相同。
文化遺產專業需要學習的科目以文化遺產為主,歷史、文化、考古的相關課程也需學習。而文物保護(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所學課程差異較大,有些學校偏重理論學習,有些學校偏重工藝傳承。
碩士研究生階段研究方向劃分較為細致,所學方向多為本科所學科目中的一種,相關課程主要根據各方向設置。各個學校所設方向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常規方向各個學校均有,但部分特色方向只有少數學校才有,與學校所處地域和師資力量有一定關系。
各個學校的優勢方向也不盡相同。到博士階段,設置課程一般會變得比較自由,多數博士培養方式是按所學方向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并完成畢業論文。
考古文博學生都去哪了
又是一年畢業季,一大批畢業生即將走向工作崗位,考古文博畢業生們真的都去“挖墓”“修文物”了嗎?
考古文博類專業本科所學多為基礎知識,考古文博類專業學子本科畢業后往往只具備一些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近年縣級以上的考古所、博物館門檻逐年變高,招聘新人多是碩士起步,比如博物館要求本科畢業的崗位多與藏品研究、展覽陳列、宣教等核心工作無關。本科生是較難找到一份對口工作的。
本科畢業后,一少部分畢業生進入了中小博物館、考古所或成為大中文保單位的無編制工作人員,多數人從事了與專業無關的工作,如成為國家公務員、教育機構老師或進入一些沒有硬性專業要求的公司等。
對于那些想要繼續學習本專業知識并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考古文博類專業學生,越來越多地通過保研、考研、出國讀研等方式繼續進行學業。
記者調查了某高校2015級考古專業本科生(2019年畢業)的畢業去向,其中選擇就業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5%,已簽約的多為小初高老師或國家公務員。其他人均選擇繼續升學,保研外校、保研本校、考研赴外校、考研留本?;虺鰢x研均有。
考古文博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就業要比本科生容易許多。但對口的行業還是較少,完全對口單位為博物館、考古所或其他文保單位,另外目前還有極少數高校會招收碩士研究生作為本??脊盼牟╊悓I的老師。這些單位或高校每年招收人數寥寥,每一機構每年招收人數一般不超過10人,而平均每所高校每年畢業的考古文博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約有20人左右,可以估算出每年至少有上千人畢業,所以就業市場上還是呈現一種供過于求的局面。
從待遇方面來看,
各地博物館、考古所的待遇基本低于同地區公務員工資,具體數額各地區有差異,基本工資在2800元~6000元之間,部分地區有財政補助,特大城市可能會高于6000元。
而考古所和博物館的田野發掘崗因為需要長期在野外進行發掘,多數有野外工作補助,每日補助約在50到200元之間,月收入較其他崗位高,但是野外工作的環境一般較為艱苦,而且此類崗位更傾向于招收男性。
在就業地域的選擇上,往往會呈現出不平衡的現象。碩士研究生在擇業過程中多傾向去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由于本專業相關工作提供的工資適中,而特大城市生活成本較高,所以外地學生若在特大城市從事本專業工作,可能生活會較為艱難。
并且京滬等特大城市很多文博相關單位考慮到未來可能面臨的人才流失問題,對于戶籍多有限制。所以從競爭人數上看,強二線城市的博物館、考古所更有吸引力,競爭最為激烈,一個崗位少則數十人多則幾百人競爭。
FlsbQ3B0y5kbPRKKpYZvaslMfRnCSifxkXET0VGi.jpg
▲左圖:某博物館的招聘要求 右圖:某高??脊盼牟┰合嫡衅覆┦康拇鰘圖片來自“文博招聘”公眾號
另一方面來看,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縣級及以下的博物館、考古所和其他文保機構卻少有畢業生問津。
出現這種情況有多種原因,
首先這些地區偏遠、經濟不發達,如果不是家鄉,多數畢業生出于對生活和未來發展的考量并不愿去;
另一方面很多欠發達地區的博物館還存在太多問題,這些地區的博物館多數還是“寂寞的博物館”,藏品少,展覽多年不變,待遇低、活力不足、觀眾少;還有一些大型遺址類博物館或遺址公園地處交通不便的村莊里,更是與世隔絕,門可羅雀。
這樣的博物館、遺址公園自然對畢業生沒有太強的吸引力。畢業生還會懷疑即便去這些地方也無施展所學本領的機會。但是近幾年一些市縣出臺了人才引進政策,會給碩士研究生不菲的安家補助或生活補助,由此也吸引了不少畢業生。
在有的崗位競爭太過激烈,有些崗位不符合預期的情況下,選擇就業的考古文博類專業碩士研究生至少有三分之一會選擇尋找別的就業機會。
他們首先會考慮的就是考古文博周邊行業,如策展公司、博物館游學公司、文博專業咨詢類公司或文博相關的出版社、報社。
如今文博類公司逐漸興起,這些公司雖然多數規模還不算大,卻聚集了一批文史哲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這些高校學子將投身于新興的文化產業中。
當然還有一部分同學有了新的目標和理想,選擇從事新領域的工作。碩士研究生們已經與本專業攜手七年(或六年),要放棄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優勢就業而選擇重新開始,這也是一種深思熟慮和勇敢的選擇。
競爭更為激烈的國家公務員和選調生(各省黨委組織部門有計劃地從高等院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本科及其以上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后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人選進行重點培養的群體)是碩士研究生們的另一類就業方向。
設置考古文博類專業的學校多是較好的高校,研究生可依托重點高校學歷報考公務員或選調生,若可被錄取,其待遇較好、未來將會成為人民公仆,在基層為祖國發展做貢獻。
另外,去小初高或者培訓輔導機構當老師的也有不少,目前公立、私立小初高和培訓機構都需要大量老師,且這些學校對學歷的要求逐年提高,考古文博類碩士研究生在內的文科類研究生成為人民教師或輔導老師的人數越來越多。
當然還有很多致力于學術的碩士研究生早就打算繼續攻讀博士,就業形勢的嚴峻和博士擴招也使得考古文博類專業研究生考博率逐年提高,有一些成績優異的研究生在本科或研二時就已經通過了直博考試,可以碩博(或本碩博)連讀。
記者調查了兩所高校的2016級考古學學術碩士和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19年畢業)的畢業去向。
A、高校本屆碩士研究生五十多人,其中本校讀博、外校讀博、出國讀博、暫不就業預備繼續升學、直博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34%;簽約本專業完全對口單位如博物館、考古所、高??脊盼牟┰合档募s占總人數的2.8%;進入與專業有一定關系的單位、公司(如文化類公司、出版社、報社)的約占總人數的4.2%;成為專業不相關的國家、省市屬事業單位人員的約占總人數的4.2%;成為私立學校高中老師的約占總人數的2.8%;另有少數畢業生去了商業類公司或由于其他原因暫不就業,42%的畢業生多在等待下半年相關博物館、考古所的招新計劃、考試、面試等。
B、高校2019屆畢業碩士研究生共十余人,其中讀博人數占比16.6%、本專業單位工作人員占比16.6%、文化類公司人數占比16.6%,求職中人數占比50%。
花費十多年在考古文博領域內深耕的博士們,多是該專業的佼佼者。即便如此,他們在博士學習研究期間,也要承受著“難畢業”“掉頭發”的高壓,勤勤懇懇地完成博士論文。
很多博士甚至過年都不回家,還在自習室碼論文。即使如此,3年能畢業的博士還是少之又少。在他們3-7年的“艱苦卓絕”的博士研究生涯完成后,他們幾乎百分之百從事本專業工作。
他們畢業后多數傾向于去各大高校的考古文博類專業所在院系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因為在高校他們可以繼續進行學術研究,以實現科研目標,還有望做出成果推動學科發展。
另外高?;A待遇較好,多數會給新老師補貼20萬左右的安家費,若日后有新成果或可以參與國家項目,不僅可以實現科研理想還能獲得應得的收益。
進入高校往往還有硬性的發文指標,一些沒達到論文指標的博士還需進入所應聘高校的博士后流動站,等待論文指標達標后才能出站成為新老師。同時進入高校后承受的考核和科研壓力也是不小。
另外,由于如今考古所、博物館和文化研究機構等也有很多文物資料需要專業人才來進行整理和研究,所以這些單位也會招聘少量博士。這些單位往往會給博士優厚的待遇(較高的基礎工資和安家補助10~20萬),所以也吸引了部分考古文博類專業的博士們。
考古文博畢業生如是說
某高??脊畔当究飘厴I的小倪,畢業后回到了南方城市深圳,由于較難找到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她轉行投身電子商務工作。對她來說,靠近家鄉,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過著平淡的日子也很滿足。
去年畢業的文博碩士小趙,一直渴望去南方定居,夢想中的江南水鄉吸引著她。同時她篤定要從事本專業對口工作,所以在求職時義無反顧地報考了南方各大博物館,最終被某市級博物館錄取,得償所愿。小趙在那里工作得很舒心,雖然工資不夠高但也足以有個穩定舒服的生活,她打算在合適的時候將父母也接去同住,方便照顧父母。這個北方姑娘在南方小城實現了發揮所學的愿望。
今年畢業的碩士小韓,從2015年秋招時便開始找工作了,線上線下投簡歷,四處奔波考試、面試。小韓心里很矛盾,她有些想去大城市打拼,所以她投了上海、北京的部分崗位。但她男朋友在太原一所高校任職,所以她也投了太原的崗位。最終她被山西一所高校錄取,現在太原工作。小韓在這里工作穩定,生活成本適中,而且有伴、有愛,未來可期。
同樣也是今年碩士畢業的小李,她喜歡新鮮事物、喜歡形形色色的展覽、也喜歡上海,所以即將畢業的她只投了上海的崗位,經過一次次、一輪輪的面試,終于如愿以償進了一家展覽公司。如今她已經租好了小房子,計劃好了如何開展新生活,即將入職。
考古文博真的大熱了嗎
近幾年的媒體平臺上,考古、遺產相關內容的大熱,讓人覺得考古文博行業有種蓬勃發展的態勢。
但是從專業選擇來看,考古文博類專業還是“冷門絕學”,如同其他文史哲類人文科學專業一樣在準大學生們選擇專業時常年“遇冷”,甚至被一些高考志愿填報咨詢師當成冷門專業的“典范”。在一些社交平臺上,“考古”“博物館”“哲學”“歷史”等專業都屬于“家里沒礦,千萬別學!”的勸退專業。
從畢業生就業來看,這些人文科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面確實較窄,相比同等學歷其他專業待遇較低,改行的渠道較少且不容易受到認可。
專業本無高低貴賤之分,各個專業其實都是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一扇窗。但是包括考古文博類專業在內的冷門“文史哲”類人文科學專業的常年“遇冷”,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文科學并沒有重新繁榮起來?
媒體平臺上的文化熱并沒有傳播、深入、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和人生選擇中?
對于這一現象,我們該向學生們發問?
該向高校發問?
還是向社會發問?